楊友林
一副奢侈品耳環引發的輿論風暴,如何在四川雅安市聯合工作組的調查通報中回歸法治軌道?
調查顯示,涉事人員楊某在2011至2017年任職期間存在違反《公務員法》違規經商、隱瞞違法生育等問題,但工作未涉及災后重建項目,證偽了網絡流傳的“挪用救災資金”傳言。這份以原始檔案比對構建的證據閉環,展現了法治程序的嚴謹性——輿論點燃監督火種,法律程序方將其鍛造成真相火炬。這也印證了《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》的生命力:當每項結論都經得起證據鏈推敲,法治就能在眾聲喧嘩中錨定方向。
然而,調查也暴露了制度執行的軟化。楊某通過配偶代持、親屬掛名突破《公務員法》經商禁令,違法生育信息在戶籍與干部檔案間形成雙重空白,跨部門的數據壁壘成為監管盲區。
網民通過企業信用系統拼湊事實版圖,展現了數字時代監督的新范式。但真正定分止爭的,是工作組建立的“三查機制”:查原始檔案鎖定任職軌跡、查工商登記穿透股權代持、查資金流向斬斷利益輸送。這種專業調查與公眾監督的互補,構成了現代監督體系的一體兩翼——輿論場釋放監督動能,法治程序將其轉化為治理效能。
值得注意的是,楊某離職八年后被追責的偶然性,揭示了《公務員法》第107條離職從業限制的落實困境。要構建“任職-離職”全周期監管鏈,需打造三大支點:建立公職人員商業行為動態數據庫,打通銀行、稅務、市場監管的預警系統,完善離職人員重大事項報告制度。唯有讓每個權力節點的異常波動觸發法治警報,才能真正落實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原則。
這場輿論風暴的最大法治遺產,是公眾追問從耳環來源向證據鏈條的理性蛻變。當網民討論《公務員法》與《人口與計劃生育法》的適用邊界,當官方通報嚴格援引法律條款逐項定性,實質是全民法治素養的提升。監督需要自由,但自由的邊界必須由法治丈量。唯有讓每次輿情都轉化為制度迭代的契機,才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,構建更完善的權力監督體系——這或許就是天價耳環事件最深刻的政治文明啟示。
責編:左爽
一審:左爽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